癌症新知電子報 202508
廖志穎醫師
中國醫藥大學附醫院放射腫瘤部/質子硼中子治療中心
SNQ國家品質標章:智慧整合輔助醫學
美國紐約MSKCC癌症整合醫學進修
休士頓MD ANDERSON癌症整合醫學進修
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碩士

癌症病人化療中不能打流感疫苗?觀念釐清

一
、正確觀念:化療中仍「可以」打流感疫苗
• 流感疫苗是「不活化疫苗」(Inactivated Influenza Vaccine, IIV),
病毒已經被殺死,不會在體內複製,也不會導致感染。
• 因此,化療中的癌症病人可以接種流感疫苗,
尤其是每年流感季前(約9–11月),建議都應接種。

二、為什麼仍要打?
• 化療會削弱免疫力,使病人更容易因流感感染後產生嚴重併發症(肺炎、敗血症等)。
• 即使免疫力較弱時產生的抗體反應可能稍低,但仍可提供部分保護力,
並可降低重症、住院或死亡風險。

三、接種時機建議
化療開始前 若可安排,最好在化療開始前 約2週 接種,讓免疫系統有時間建立抗體
化療進行中 可接種,但避開白血球最低點(通常化療後7–14天),在下次化療前的回升期較佳
免疫抑制嚴重(ANC < 1,000/uL) 建議等白血球稍回升後再施打,或與主治醫師討論個別時機

四、什麼情況下不建議?
• 僅有「減毒活性疫苗(噴鼻式 FluMist®)」不建議給化療病人使用,
因為它含有活病毒(雖然已減弱)。
但這類疫苗台灣並未使用,所以一般打的都是安全的「不活化疫苗」。

總結一句話:
「化療中打流感疫苗不會活化癌症或感染病毒,反而能幫助病人避免嚴重流感。」
對癌症患者來說,不打才是更大的風險。
提升戰鬥力 vs 保護骨髓白血球
雲芝和 褐藻多醣體的差異、可能的協同作用,以及對白血球的影響: • 雲芝多醣體 (PSK, PSP)
• 來源:真菌 Trametes versicolor(雲芝)。
• 成分:主要是 β-葡聚醣類多醣體,部分有蛋白多醣結構(Polysaccharide-K, Polysaccharopeptide)。
• 特點:有免疫調節、抗腫瘤的研究證據,在日本、美國都有用於癌症輔助治療的經驗。
• 褐藻多醣體 (Fucoidan)
• 來源:海藻(如裙帶菜、海帶、褐藻類)。
• 成分:主要是含硫酸基的褐藻多醣(L-fucose 為主)。
• 特點:具免疫調節、抗凝血、抗病毒、抗腫瘤、抗炎等多功能。
• 雲芝
• 可活化巨噬細胞、樹突細胞,增加 IL-2、TNF-α、IFN-γ 等免疫細胞激素。
• 在臨床上研究證實可提升 NK細胞活性、促進 T 細胞反應。
• 日本的 PSK 已作為癌症輔助免疫治療藥物使用數十年。
• 褐藻多醣體
• 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,刺激 NK 細胞。
• 部分研究顯示可增加骨髓造血功能,對 白血球恢復 有幫助(例如化療後)。
• 也有抗血管新生、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研究。
• 兩者 機制不同:
• 雲芝偏向 細胞免疫激活(T 細胞NK 細胞)。
• 褐藻多醣體則兼具 免疫與造血保護(特別是骨髓、白血球)。
• 在臨床輔助上,可能 互補。
• 部分綜合研究顯示,真菌多醣與藻類多醣合併使用,對 免疫調節、抗腫瘤 有加成效果,但臨床數據仍需更多。
• 雲芝 (PSK/PSP):可維持或增強免疫細胞功能,但直接「提升白血球數量」的證據較弱。主要是增強免疫效能。
• 褐藻多醣體 (Fucoidan):動物實驗與部分臨床觀察顯示,對 化療後白血球減少 有保護或促進恢復作用。
• 若希望 提升或保護白血球,褐藻多醣體的作用會比較明顯;雲芝則偏向提升白血球「戰鬥力」。

總結建議:
• 雲芝適合作為免疫增強、抗腫瘤輔助。
• 褐藻多醣體更偏向化療輔助、白血球恢復與免疫支持。
在醫院的晚餐,我用Dr.Cell癌友專用AI來分析一下吃了什麼?猜AI 給幾分?
您好,為您分析這份餐點。這是一碗什錦蔬食健康碗,以麵條為基底,搭配豐富的配料,包括板豆腐、毛豆、青江菜、涼拌木耳、海帶絲等,並淋上醬汁與玉米片點綴。從營養角度估算,此餐點約提供550大卡熱量,富含約25公克的植物性蛋白質、72公克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約11公克的膳食纖維,是一份能量與營養素來源相當多元的餐點。
【放射治療中感到緊張、焦慮或幽閉恐懼?】
這真的很常見,也完全可以被理解。
特別是頭頸部或乳房治療時,需要戴上面罩、待在狹小治療空間裡、機器又發出聲音,很多癌友會感到害怕或呼吸不順。
其實,我們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小方法,讓治療更安心


一、呼吸法:穩定情緒的「4-2-6」節奏
治療時不能亂動,所以呼吸就是最好的放鬆工具。

吸氣 4 秒(從鼻吸氣,氣進到肚子)

停氣 2 秒(輕輕地)

吐氣 6 秒(從嘴慢慢吐出)
重複 5 次,焦慮會明顯下降。
這是啟動副交感神經、讓身體進入「放鬆模式」的關鍵節奏。

二、心理準備:讓大腦知道「我正在被幫助」
• 事前看看放射治療的照片或短片,熟悉環境。
• 對自己說:「我現在是安全的,這是幫助我的一步。」
• 想像自己在海邊、花園,讓畫面取代緊張的想法。

三、輔助放鬆法
• 音樂療法:治療前聽輕音樂,有助減少焦慮。
• 芳香療法:在治療前可聞一點薰衣草或檸檬香氣。
• 肌肉放鬆:候診時輕輕收緊→放鬆肩膀與手臂。
放射治療不只是「照射」的過程,更是「陪自己穩下來」的練習。

用呼吸與平靜的心,讓每一次治療,都成為更靠近康復的一步
82歲美國拜登前總統勇敢抗癌
為全球男性上了一堂健康課

美國前總統 喬・拜登 因 攝護腺癌(Prostate Cancer) 接受放射線治療。這種癌症是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多數在早期發現時都能被有效控制。

攝護腺癌小百科
攝護腺位於膀胱下方、尿道出口處,主要功能是分泌精液。當細胞異常增生,就可能形成腫瘤。
常見症狀包括:
• 排尿困難、夜尿頻繁
• 尿流變弱、殘尿感
• 骨盆或下背疼痛(晚期可能)
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,因此「定期 PSA 檢測」非常重要。

現代放射治療新趨勢:質子治療(Proton Therapy)
拜登總統選擇的放射治療,正是現代癌症治療的重要選項之一。
其中最安全的放射線—質子治療利用高能「質子束」精準打擊腫瘤,能將輻射能量集中在腫瘤內部,減少對膀胱、直腸等周圍組織的輻射傷害,副作用更輕、生活品質更好。
對於攝護腺癌這類鄰近重要器官的腫瘤,質子治療已在全球多國廣泛應用,也在台灣逐漸普及。

面對癌症,勇氣比什麼都重要
願所有正在治療的朋友都能獲得力量、早日康復,也提醒每位男性:別忽視健康檢查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2025諾貝爾醫學獎:Treg細胞與癌的關係 
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揭開「調節性T細胞(Treg)」祕密的科學家!
Treg能分泌 IL-10、TGF-β 等物質來抑制免疫反應,平時幫助身體維持平衡,但癌細胞卻會利用它們築起「免疫防護罩」,躲避免疫系統攻擊。

癌細胞還會「招喚」Treg (壞人):
它們分泌像 CCL22、CCL17、TGF-β 這類化學訊號,吸引Treg前來或把一般T細胞「洗腦」成Treg,讓腫瘤周圍變成免疫冷區,削弱CD8與NK細胞的攻擊力。
最新研究指出,高劑量放射治療能打破這層防護,減少Treg數量、喚醒免疫系統,再搭配免疫治療可產生「全身抗癌效應(abscopal effect)」——開啟精準免疫放療的新時代!


肝轉移的新治療概念「高低放射治療混合免疫治療」 #放療疫苗

肝器官有別於身體其他器官,會自我保護、降低免疫能力(肝炎病毒因此存活),意外的讓癌細胞肝轉移不容意對付,很多癌症轉移肝臟,化療免疫效果比其他器官(如:肺)差一些,放射治療或許能提供新的機會。

高低放療
1.高劑量放射線直接造成癌細胞凋亡
2.高劑量破壞供應腫瘤養分的血管內皮細胞,改變腫瘤生長所需的微環境,造成腫瘤死亡
3.高劑量放射治療可以幫助腫瘤釋放更多癌抗原,作爲類似疫苗反應,提供免疫T細胞辨識,提升免疫反應
4.低劑量放療100-160cGy 用於清除癌細胞周圍的壞免疫細胞(保護癌細胞的Treg、MDSC、TAM)等,讓CD4 T細胞容易浸潤,免疫系統攻破城牆
5.與免疫檢查點 PD1/PD-L1免疫治療藥物合併,或細胞療法可提升全身性的免疫系統反應率
「化療後白血球提升策略」
研究發現化療完,白血球帳面數字看似恢復正常,使用流式細胞儀分析,化療後第九個月時B淋巴細胞、CD4 T輔助淋巴細胞,沒有恢復到治療前數值,免疫系統未完全恢復。
其他研究指出,化放療後白血球恢復速度,與治療成效有關。
除了小白針,我們有什麼免疫營養素
補充足夠高蛋白質、精胺酸、麩醯胺酸、鋅、鎂、維他命C、B、D3、抗發炎、菌菇多醣體(雲芝、酵母、褐藻),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恢復。
靜脈維他命C-改善化學治療副作用/延長大腸癌惡化
2022回顧性文章,綜合過去研究,靜脈維他命C注射,在癌「治療」角色未明,但因癌症病人因組織受損消耗,腸道吸收異常,飲食不足導致普遍維他命C缺乏。
透過靜脈維他命C,研究中可透過COX-2/NFKB等機轉,改善病人生活品質、食慾、發炎、疲憊、食慾、憂鬱等症狀,提升化療中生活品質與順暢度。
靜脈維他命C延長轉移大腸癌疾病惡化-ASCO
轉移性大腸癌帶有RAS基因突變者,化療標靶同時三天高劑量維他命C 1.5g/kg,延長疾病惡化(PFS)1.4個月.
維他命C在大腸癌有RAS基因者較有效果,因為與糖代謝機轉有關,配合粒線體代謝療法、飲食運動調整,可能更有效益。
癌細胞顯微偵測CTC的臨床意義
CTC與MDSC免疫發炎細胞檢測
什麼是 CTCs?
Circulating Tumor Cells 是腫瘤細胞從原發腫瘤或轉移灶脫落,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腫瘤細胞群。 SpringerLink+4RareCyte+4PMC+4
它們是「液體活檢(liquid biopsy)」的一種形式,可作為微量殘存腫瘤、轉移潛能或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記。 PMC+2Nature+2
臨床意義/目前運用情境
-
預後標記:多項研究顯示,檢測到 CTC(特別是在轉移性癌症情況下)者,比未檢測到者有較差的總存活(OS)或無病生存(PFS)傾向。
-
治療反應/殘存監測:在治療過程中,CTC 數量的動態變化可反映治療是否有效、有無殘存腫瘤細胞釋出可能。
-
治療決策潛力:儘管尚未普遍成為標準、但有研究探討以 CTC 為基礎調整或決策治療路徑。
-
轉移機制/腫瘤生物學研究:由於 CTC 表示腫瘤細胞已具備入血能力,因此其檢測與分子特徵分析可提供轉移機制、耐藥機制的生物標誌研究。
案例分享:
三期乳癌,在完成手術、化療後,血中循環腫瘤細胞仍測到8顆,略高於基礎平均值4顆。
在三個月的輔助調理,除了正規用藥持續,並力行抗發炎生活,高劑量維他命C,雲芝、褐藻、薑黃素、高劑量D3,調整飲食結構、運動、抗發炎、提升免疫策略。
近期檢測,CTC數值降到3顆。
癌細胞生長,像種子與土壤,癌細胞是種子,但若不給它適合的土壤、環境(高糖、脂、壞發炎、弱免疫)癌細胞就比較不容意生長,與治療並進。
慢性壓力會增加轉移風險
#放鬆減壓很重要
壓力會誘發:交感神經系統、腎上腺系統、β-交感神經受器,引起發炎、弱化免疫、血管新生,增癌細胞轉移風險!
對策:
身心減壓運動(音缽、瑜珈、太極拳、正念、愛笑瑜珈、音缽療癒)、心理諮商資源、Beta-blockers 藥物等。
第二大腦 健康腸道(菌叢)幫助你抗癌
近年來研究指出益生菌對腸道功能為
(1)維持上皮屏障
(2)抑制病原體粘附於腸道表面
(3)調節免疫系統
(4)降解無法消化的碳源(例如植物多醣)
(5)產生不同代謝產物(例如維生素和 SCFAs)
維持腸道菌多樣性
腸道健康,腸道環境菌叢、益生菌,透過腸道下分布密密麻麻的淋巴管路與身體免疫息息相關,透過飲食的多樣性,多蔬果,提供纖維、益生質、補充發酵食物(優格、酵素),可以幫助我們腸道的好菌菌叢天然生長。
透過最新NGS次世代基因檢測,我們不是只能驗癌細胞突變基因,我們也可以利用基因資料庫,使用糞便基因檢測,找出你腸道的菌叢分布圖,進而了解腸道菌叢的多樣性、是否為發炎性或抗發炎性,進一步調整飲食或是補充益生菌/質,來改變身體的健康體質。
💎《榮獲 LINE Biz Awards 創新科技運用銀獎》
— 感謝肯定,啟動公益AI照護計畫 —
有一位癌友曾對我們說:
「出院後那段日子,比治療時還害怕。醫師不在身邊,副作用卻天天提醒我,我好像又回到孤單的戰場。」
那句話,我們一直記在心裡。
也是因為這樣,由癌症資深專科醫師團隊與 AI 工程師共同研發
**「Dr.Cell AI 醫生」**誕生了。
💬 只要透過手機,就能即時詢問 AI 醫師、
追蹤副作用、了解營養與飲食建議,
甚至聆聽抗癌課程,讓科技成為你最溫柔的後盾。
🌸 三年來,我們陪伴了超過 9,100 位癌友,
也榮獲多項專業肯定:
🏆 LINE Biz Awards 創新科技運用銀獎
🏆 台北市產業研發補助 — 替身療法計畫
🏆 《Cancers》期刊頭頸癌照護改善研究
🏆 SNQ 國家品質標章原型概念認證
💚 因為每一位病友的信任與鼓勵,我們將這份榮耀化為行動。
即日起,正式推出「公益AI照護計畫」——
📱 掃描 QR code,即可免費使用 Dr.Cell AI 醫生,
讓 AI 陪伴你記錄症狀、改善副作用、照顧自己。
你不需要一個人面對,
讓 AI 醫生,陪你一起走過這段旅程。🌿